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研究中心            国际服务学习研究中心            未名网

镇海中学戴恺的印度公益之旅:抓死蜘蛛练胆量

    | Tags标签: , 未名网 发表于 2015-01-19

2014年12月21日至2015年1月3日,17岁的戴恺行走在印度。让我们借一个少年的视角,感受不一样的世界观与人生经历——

出发前,他做教案、学印地语、恶补当地历史文化,还从市场打包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香包、板蓝根、大白兔奶糖及五香瓜子等物,宣布要“为服务人类文明而行”。

111

关爱项目组志愿者与福利院儿童的临别合影。

旅途中,他每天都在微信圈以随拍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飞机上交到的第一个当地朋友,神奇的印度火车套餐,满街随意散步的牛群和猴子,充满善意的寄宿家庭,刻苦学习汉语的日本兄弟,每天都有欢乐的Jksms儿童福利院……

回国后,他犯起了“相思病”——印在手臂上的神秘图腾不舍得擦洗,行李就摊在客厅里,满满都是回忆。“半夜醒来,打开手机看看同行队友的照片,看着他们发自异国的动态,眼眶禁不住就湿了……”

他是17岁的少年戴恺,希望将梦想照进现实,深信眼界拓宽境界,厌恶循规蹈矩、人云亦云。

在人生尚且稚嫩的年纪,他向自己发起挑战,勇敢走出去,实践自身能力,体会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探索更多的未知与可能。

躁动的青春荷尔蒙

2014年12月19日,镇海中学教务处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国际部有一名高二学生马上要去印度做义工了,行程都是他自己联系安排的。

经过一番打探,记者得知,这名学生叫戴恺,温州人,今年刚满17周岁,成绩优异、社团活动能力卓越,算得上是校园的风云人物。

单单了解这履历,记者感觉小戴此行必有文章。而在出发前,戴恺在电话那头也表现得格外自信:“光是前期准备我就酝酿了一个多月,再加上志愿者组织的精心安排,相信这次出行我能顺利完成任务。”

戴恺表示,自己种种“出乎意料”的决定,看似荒唐,其实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与家人充分的民主讨论与协商——虽然多数都是他自己拿的主意。

多年良好的自我管理,让这个17岁的少年对于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能够做成什么,胸中自有分寸。而他的学习成绩及校园活动表现也确实让人难以挑剔。再加上,近年来,镇海中学教学方式灵活转变,坚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之路。学生真正全面发展了,老师们更开心。只要不是舍本逐末,只要保证自身安全,支持像戴恺这样的学生大胆独立、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何乐而不为?

至于为何选择印度,戴恺说,长久以来,自己对这个文明古国很感兴趣。“她是中国的邻国,人口密集、发展迅速,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不错的发展前景。就像许多西方人对现代中国很感兴趣一样,我也对现代印度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很感兴趣。借此机会,正好去亲身感受一番。”

初到印度的多面体验

2014年末至2015年初,共同的理想与冲动将来自全世界10多个国家素不相识的青少年们联系到一起,通过一个名叫Projects Abroad的志愿者组织,展开了一次神奇而又经历丰富的短暂印度之旅。

03

寄宿家庭房东Dr. Mathur欣喜地接收戴恺的礼物——奶油瓜子。

作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也是唯一的中国人,戴恺只带了一个背包、一个旅行箱,内装少量的个人生活用品及文化交流信物,只身踏上了异国的旅途。

12月20日晚,乘坐由上海飞往印度的班机,戴恺于当地时间21日4时50分左右到达德里机场。虽然一路旅途疲惫,但戴恺的大脑被目不暇接的异国风情刺激得爆开了烟花。满眼丰富的色彩,深色的皮肤,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场景……这是一个充满神性的国度,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这个从未独自出国的高中生烙下深刻的情感印记。

在德里,戴恺要先与早几个小时到达此处的丹麦女队友Ida-Maria会合。随后,几人再乘火车赶往此行的目的地——位于印度西北部拉贾斯坦邦的斋浦尔,传说中美丽的粉色之城。

在印度履行公益任务期间,乘火车的经历实在珍贵而又不可多得。戴恺说,Projects Abroad为志愿者们安排的是当地较为豪华的列车,类似于中国的动车,但没有动车的硬件配置好,票价也十分便宜。

印度是个在某些方面十分热情豪爽的国度。6小时的火车车程,折合人民币65元左右的票价,不仅供应了厚厚一沓各式各样的当地报纸,连火车餐也上来了好几拨,有饼干、面包、炸面饼,还搭配了黄油、红茶、水果、柠檬汁……

被食物连番轰炸的感觉让戴恺幸福得想哭。因为印度不仅与中国有数小时的时差,而且三餐时间也都非常晚,初到此地,如果没有食物垫底,很可能是要饿肚子的。

从德里到斋普尔,一路上雾霾逐渐散开,各类景观也渐渐开阔。由于污染,印度的雾霾也很严重,尤其是在大城市。据戴恺回忆,初到德里,当地的能见度几乎不到5米。

到了斋普尔,此次短期跨年关爱项目组的近10名志愿者被分为两组,正式入住当地寄宿家庭。

戴恺所在的寄宿家庭主人是一对60多岁的姐妹,都是博士,姐姐刚从大学校长岗位上退休,妹妹还在学校任教,她们均为虔诚的印度教教徒。在这个大家庭里,除了戴恺,还有来自法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的志愿者,大家都很兴奋,第一天相处轻松而愉快。

初到印度,由于当地特殊的饮食习惯,不少异国志愿者经历了难以言说的尴尬。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均以各种豆类、甜食、油炸面点为主,所以吃过饭后,大家的肠胃常常产生大量气体。为了避免大家在一起活动时发生这种情况,戴恺常常捂着肚子纠结万分。

还有,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当地人几乎都是素食主义者,猪肉、牛肉根本不吃。为了照顾志愿者,戴恺所在的寄宿家庭偶尔会做上一顿鸡肉,但主人家自己从来不动筷子。于是,这零星的几顿肉也成了所有人的大餐。

进入角色开展工作

2014年12月22日一早,所有志愿者全部集中到Projects Abroad的印度总部召开研讨会。戴恺这才了解,除了自己所报名的这个关爱项目组,还有许多先期到达这里的志愿者,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从事医疗项目,有的从事关爱项目,时间短的数周,长的则是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原来有想法、有行动的人真的很多,在这里,戴恺脑海里沸腾的,只有迫切期待融入当地环境的蠢蠢欲动。

04

初到福利院,印度少年为戴恺额头点上象征吉祥如意的朱砂。

在斋浦尔工作期间,戴恺的时间表基本上是这样的:当地时间早上8时许起床,然后吃早饭,9时许,根据大部队的安排,辗转于Jksms福利院和其他义务服务场所之间活动;午餐14时左右开始,下午继续工作;晚餐由寄宿家庭准备或者大家一起在外享用,但为了安全等考虑,最晚21时之前必须回家。双休日,项目组会适当安排一些短途活动和旅行,让大家在休息的同时,进一步体验印度风土人情。

志愿者们在印度期间被安排的工作,除了发挥个人特长为当地教育、文化交流尽一份力,更多的,还是注重志愿者们的切身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印度。

戴恺在印期间工作的Jksms福利院,距离他所在的寄宿家庭大约20分钟车程。那里主要收容6—18周岁的孤儿和贫困儿童,由当地政府、慈善机构以及类似Projects Abroad这样的志愿者组织提供赞助与支持。

到Jksms福利院的第一天,志愿者们受到当地儿童的热烈欢迎。一名14岁的印度男孩按照当地风俗为客人们用朱砂和米粒在额头上点上象征吉祥的印记,随后,福利院总管Jyothi Sharma向来宾介绍该院基本情况。

受家庭条件及教育等种种因素影响,那里孩子的英文基础十分薄弱,很少见到外人,也基本听不懂志愿者们在说些什么。此时,戴恺花了整整一个月自学的印地语派上了大用场,他收放自如地与大家打招呼,还积极给对方赠送中国结等小礼物。很快,他的名字被人记住,在当地活动中受到欢迎。

“大家也都很主动热情。”戴恺说。“有一些文化元素是世界共通的,譬如他们知道我是中国人,都抢着要学中国功夫,这点我也有备而去,还是有点小骄傲的。”

整个福利院交流期间,戴恺所在项目组主要的工作是为福利院打扫卫生,重新粉刷整理环境,然后便是参与各类游戏及教学活动。

他一直牢记自己此行的目的,几乎是抓紧一切机会与当地孩子、工作人员及其他队友沟通,吸收大量信息,也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与现代中国的真实风貌,传达给异国的朋友们。

各国文化交流碰撞

印度之行,除了工作,戴恺坦言,最大的收获应该还是与各国朋友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印度,几乎所有人都十分尊重生命。被当地人视为圣兽的牛群在马路上肆意穿行,还有猴子,如果游客去碰,会遭到他人严辞制止。“如有可能,印度人连一只蚂蚁都不会去踩。他们还有不抽烟、不酗酒的文化传统。”戴恺说。

每天早上,与他同组的日本队友Shoki Ichiba总是最早起床。Shoki是一名国际政治关系专业的大一学生,为人谦和幽默,此次印度之行,Shoki除了完成项目组的日常工作外,还抽出大量时间调查当地儿童的真实心态与生活状况。说起当年的战争,他持反省态度,表示应向中国人民真诚道歉。他与戴恺的相处十分融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戴恺对日本人的认识。

一个停电的夜晚,几名欧洲队友就一些媒体报道的中国现象与戴恺展开了讨论。戴恺以事实说话,据理力辩,说到激烈处,大家面上都有些挂不住了。后来戴恺主动开了几个玩笑,化解了当时尴尬的气氛。戴恺说,与这些队友的日常相处,让他从某些角度体会到了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在性格、文化方面的普遍差异。

还有一件事情也令戴恺难忘。因为自小就不喜欢虫类动物,平安夜当日,当他在福利院整理仓库时,数十只比手掌还大的蜘蛛突然出现,把他吓得惊声尖叫。但来自欧美的志愿者朋友显然比他从容镇定,几名来自北欧的女孩不仅没有惊慌失措,还站在他身边,友善地鼓励他直面恐惧。“她们让我深呼吸,然后戴着手套抓几只死蜘蛛感受一下,感觉不那么怕了,再抓只活蜘蛛来训练胆量。”

这些思想碰撞与冲突,帮助戴恺打开了人生新的大门。他感到,过去自己的某些恐惧、疑惑与执着,变得如同微风一般轻盈而去了。而另一些沸腾的愿望喷薄而出,帮助他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你能打动自己,那么也有可能打动全世界。

戴恺的印度之行收获满满:他交到了十多个国家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在印度当地福利院留下了自己的画作和影响力;见识了斋浦尔粉城的魅力,看过了琥珀城、泰姬陵等名胜古迹;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东西方朋友的心中;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策划力、领导力,向国外展示了现代中国少年多面发展、积极自信的风貌,回国后,他也为自己的同学打开了探知世界的一扇窗。

出发前,有人惊叹,有人羡慕,也有人质疑。但他说,自己就是把人生当做一次独一无二的旅行。“你可以走大家都走过的路,也可以自己去探索新大陆,发现独一无二的风景。”戴恺说,他在尝试中摸索到了未来人生想要追寻的方向,他觉得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更加有趣。

据悉,因为此行的表现,戴恺获得了Projects Abroad组织的认可,未来很有可能有机会在那里兼职或工作。此外,他为此行撰写的数千字的个人感悟,将以中文发表在Projects Abroad官网上。该组织在上海分部的工作人员也给他发来了邮件,邀请他参加年后的经历分享会。

来源:中国宁波网(记者曹阳 通讯员曾昊溟)